4月30日,為紀念“五四運動”106周年,激勵廣大青年踐行“五四”精神,傳承“開路先鋒”文化,引領團員青年積極融入人工智能技術發(fā)展浪潮,激發(fā)團員青年在橋梁行業(yè)智能化轉型中的創(chuàng)新活力,中鐵大橋局團委、科信部與中鐵大橋院團委聯合舉辦“與院士面對面——青年共話AI未來橋”主題活動。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中鐵首席科學家、橋梁智能與綠色建造全國重點實驗室首席科學家秦順全,中鐵大橋局總工程師周功建出席活動?;顒佑芍需F大橋局團委書記李莉主持。
活動中,秦順全院士與青年展開了深入交流。他指出,目前中鐵大橋局、大橋院已在嘗試借助人工智能助力橋梁建造。能夠利用AI提升管理效率、優(yōu)化設計方案,但未來AI技術與橋梁建造不能僅停留在賦能層面,要實現深度融合。一方面,要嘗試通過嵌入AI技術突破力學、數學規(guī)則和現有數據模型等確定性規(guī)則的邊界,探索新規(guī)則服務設計建造;另一方面,要通過AI技術推動傳統(tǒng)建造技術徹底變革,實現實時決策與方案調整,提升施工效率和質量,推動智能化轉型。同時,要進一步探索如何利用AI技術挖掘運用現有建橋技術數據,讓AI更好服務橋梁建造。
秦順全院士對青年寄予厚望,他表示,老一輩大橋人留下了諸多寶貴財富,我們不僅要傳承建橋技術,更要傳承“跨越天塹、超越自我”的創(chuàng)新精神。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責任,希望大橋局、大橋院的年輕一代,能在中國乃至世界橋梁建設領域不斷開拓進取,以青春之姿鑄就中國橋梁建設的新輝煌 。
周功建在講話中表示,此次活動生動地展現出“傳承”的深刻內涵。一是“五四”精神與企業(yè)精神的傳承,二是大橋局與大橋院并肩同行的傳承,三是技術薪火與院士精神的傳承。
周功建表達了對青年員工的殷切期望:一是篤信躬行,要強化理論武裝,砥礪高遠志向,爭做志存高遠的追夢人。二是勤學善思,要養(yǎng)成深度思考的思維習慣,堅持學以致用的實踐導向,爭做守正創(chuàng)新的進取者。三是奮斗為楫,要發(fā)揚“釘釘子”精神,一步一個腳印地把各項工作做扎實、做深入、做出成效,多到條件艱苦的基層一線去,到技術攻關的前沿陣地去,到改革發(fā)展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去,爭做企業(yè)發(fā)展的生力軍。四是錘煉作風,做到“嚴”字,做到“慎”字,做到“恒”字,爭做行穩(wěn)致遠的實干家。
在活動開始前,與會人員共同觀看原創(chuàng)歌曲《青春火焰》MV。
活動中,橋科院智能裝備研究所工程師李云友代表團隊發(fā)布了新技術成果《大跨度橋梁智能纜索系統(tǒng)吊裝技術》。該技術已在大渡河橋成功應用,為大跨度橋梁建設提供了新的技術支撐。
隨后,來自中鐵大橋局橋科院、國重三所、設計分公司和中鐵大橋院的四位青年代表,分別從不同角度分享了AI技術在橋梁建設和管理中的創(chuàng)新應用。他們的分享涵蓋日常辦公、設計繪圖、智能算法等多個方面,立體呈現了橋梁行業(yè)智能化轉型的實踐成果。
在交流發(fā)言環(huán)節(jié),大橋青年們踴躍參與,結合自身工作經歷,圍繞工作成果、成長感悟及創(chuàng)新思路等方面暢所欲言,并就業(yè)務瓶頸和困惑與相關專家及部門負責人進行了交流探討。
本次活動設橋梁科技大廈主會場和視頻分會場,科信部、工管部、企業(yè)發(fā)展部、人力資源部、黨委宣傳部等相關部門領導,在漢各單位科技青年代表、優(yōu)秀青年典型、團組織書記以及大橋院青年代表等55人在主會場參加了活動。各單位分管領導,工管部、設計中心(公司)、團組織等相關部門負責人,180余個團支部、1500余名團員青年通過視頻連線方式在分會場參加了活動。
監(jiān)制|舒智明
審核|祁曙光
編輯|何 敏
文字|劉佩婭 賀佳龍
圖片|何 敏 楊 濤
【相關推薦】
中鐵大橋局舉行慶祝五一國際勞動節(jié)送文化下基層暨職工大思政課活動
聲明:本文系轉載自互聯網,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自行核實相關內容。若對該稿件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質疑,請立即與鐵甲網聯系,本網將迅速給您回應并做處理,再次感謝您的閱讀與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