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1日,全國鐵路推行全面數(shù)字化的客運電子發(fā)票服務。
一些車站售票員、“火車迷”朋友收藏著百種各個時期、形態(tài)各異的車票。收藏夾里,整整齊齊、保存完好的車票記錄了新線開通、列車首發(fā),展現(xiàn)著車票變遷,更重要的是,凝聚著收藏者別有意義的旅途記憶。讓我們翻開收藏夾,走進車票中的故事。
售票30年,售出過四代火車票
在南寧站,林軍松是資歷最老的售票員之一,售票工作干了30年,他售出過四代火車票:硬板火車票、軟質火車票、磁介質火車票、電子客票。
就拿他剛工作的1994年來說,當時的南寧站有16個售票窗口,每天上班推開玻璃窗擋板,眼前就是排隊的人群。尤其在春運、中秋節(jié)、國慶節(jié)等客流高峰期,人們甚至要通宵在火車站排隊買票?!澳菚r火車票提前3天起售,旅客徹夜排隊購票,我們上班坐下來就不挪窩?!边@是林軍松最初的工作印象。
硬板火車票是中國鐵路最早使用的火車票形式,印有盲文,票面信息簡單,分為普快、特快、直達等不同類型。售票時,售票員要詳細了解旅客需求,然后從數(shù)百個小格子里找到對應的票,用算盤計算好票價,再手寫好小紙片貼在車票背面?!百I臥鋪票得三證齊全:單位開的證明、身份證、工作證?!绷周娝苫貞浾f。
不僅旅客買票辛苦,售票員的工作也不簡單?!懊刻煜掳嗪螅?小時內都回不了家,要核對出售車票數(shù)和票款?!蹦莻€年代的售票員,一天少則銷售一兩千張車票,多則四五千張,而每張車票背后,都有一道數(shù)學算式。“除了一個好使的腦子,還要會打一手好算盤?!绷周娝尚Φ?。
1997年,南寧站售票室跟隨全國鐵路發(fā)展步伐,換上了微機系統(tǒng),這不僅解放了售票員撥算盤的手,也讓旅客打破異地購票壁壘,可以購買聯(lián)程車票。那一年,林軍松收藏了兩張紀念票,一張是微機調試成功、打印出來的第一張火車票;第二張是廣西第一條電氣化鐵路南昆鐵路開通運營,鐵路發(fā)售的紀念票。
近年來,隨著網絡購票的不斷普及,售票員崗位似乎在退出客運服務“C位”。但在林軍松看來,他們?yōu)橹攸c旅客而停留,為一些不會使用手機的人、一些始終認為窗口買票才安心的人,還有一些特殊的車票,只能在窗口購買。這也是中國鐵路的溫度。
百余張藏票,20年“追火車”的記憶
寶雞開往秦嶺6063次列車手寫車票、京廣高鐵武廣段首發(fā)車票、廣西首條高鐵首發(fā)車票……在“火車迷”王堃的收藏夾里,上百張火車票濃縮著時光,收納著他近20年來“追火車”的記憶。
時間回到2006年。王堃第一次出遠門,是乘坐南寧至西安的K316/317次列車。從那時起,這個向往遠方與自由的少年就愛上了坐火車旅行。
那年寒假,王堃和好友乘火車穿越連綿的秦嶺,沿中國第一條電氣化鐵路——寶成線到秦嶺旅行?;疖嚿?,因為沒有買到座位票,列車工作人員給他補了一張手寫車票,這成為他放進收藏夾的第一張火車票。
“對我來說,火車票是承載記憶最直觀、簡單的載體?!蓖鯃艺f。它不僅寫著時間、地點,還印刻著時代痕跡,票據(jù)也有不同的手感。王堃還記得,在他很小的時候,車票根據(jù)學生票、全價票、空調票等不同種類,分好幾種卡片。漸漸地,火車票融合成一張紅色的車票,那是王堃最喜歡的一款車票。
厚厚的一沓車票里,王堃迅速鎖定了一張藍色磁介質火車票。2009年京廣高鐵武廣段開通,他特意到廣州站購買了武漢至廣州北G1001次首發(fā)列車車票?!按蠡锶潭⒅巴饪?,根本看不夠!和朋友們感慨了幾句,一抬眼就過長沙了,又拍了幾張照片,就到郴州了?!蹦嵌温猛荆鯃乙廊粴v歷在目。那一路,列車以時速350公里的速度直抵廣州,全程兩個多小時。那一刻,高鐵改變時空距離變得具象化。
2013年,已經回到廣西工作的王堃時刻關注著高鐵開通的消息。終于,那年12月26日,他坐上桂林開往北京西G530次列車,和其他“火車迷”一起見證廣西邁入高鐵時代。兩天后,他再次搭乘柳南客專首發(fā)車D8204次列車。
2024年11月1日,全國鐵路推行全面數(shù)字化的客運電子發(fā)票服務,紙質車票過渡期將在2025年9月30日結束。王堃打算用相機鏡頭記錄更多關于火車的旅途。
“這些車票是我的記憶,也是時代進步與發(fā)展的見證?!蓖鯃艺f,“現(xiàn)在,我的每張火車票都彌足珍貴了。”
從追趕到領跑
高鐵已成為中國的一張亮麗名片
從紙質車票到電子客票
我們相信
鐵路的不斷發(fā)展
會讓旅客出行更便捷、高效
供稿:《人民鐵道》報業(yè)有限公司廣西記者站(南寧局集團公司融媒體中心) 文圖:彭婉云 程睿哲 于莉
編輯:蘇凡 趙熳
審校:李孝佺
聲明:本文系轉載自互聯(lián)網,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自行核實相關內容。若對該稿件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質疑,請立即與鐵甲網聯(lián)系,本網將迅速給您回應并做處理,再次感謝您的閱讀與關注。
不想錯過新鮮資訊?
微信"掃一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