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西潞安化工集團常村煤礦的煤海深處,有這樣一位“智”造先鋒,他用十六載的堅守與創(chuàng)新,在平凡中雕琢非凡,以實干奏響時代強音。他就是2025年全國勞動模范、常村煤礦設備科副科長張世麗,一位新時代產業(yè)工人的優(yōu)秀代表。
扎根煤海
磨礪鑄就“掘進專家”
16年前,張世麗懷揣著夢想與熱情,踏入常村煤礦,從一名采掘一線清煤工開始做起。他一步一個腳印,從清煤工干到副科長,每一個崗位都成為他積累經驗、磨礪技能的舞臺。
“多出煤,出好煤,保障國家能源安全是我們煤礦工人的光榮使命!”這是張世麗始終堅守的信念,也是他不懈奮斗的動力源泉。供暖季、用電高峰期,當千家萬戶享受著溫暖與光明時,他和工友們在井下與時間賽跑,與困難較量。春節(jié),他主動放棄與家人團聚,選擇堅守在采煤一線。
2013年,常村煤礦引進集團第一套掘錨一體機。面對復雜的地質條件與全新的設備挑戰(zhàn),張世麗主動請纓,帶領技術人員開啟了一段攻堅之旅。白天,他們在現場反復操作,仔細分析設備結構;夜晚,他們聚精會神鉆研圖紙,深入研究設備原理。憑借著堅韌不拔的毅力,他們迅速掌握了整套設備的結構、原理以及操作、保養(yǎng)要領,月度平均進尺由原來的270米提高到了500米,掘進效率大幅提升。
隨著礦井智能化建設步伐的加快,機電設備的穩(wěn)定運行成為井下生產的關鍵。面對各種設備疑難雜癥,張世麗潛心鉆研,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機電故障排除“四診法”。他憑借豐富的經驗與敏銳的洞察力,通過“望、聞、問、切”,精準判斷設備故障原因,迅速解決問題。在保障自己所在隊組安全生產的同時,他還多次奔赴兄弟單位進行幫扶,成為礦區(qū)公認的“掘進專家”,為礦井安全生產保駕護航。
創(chuàng)新領航
奮斗勇攀科技高峰
在張世麗的眼中,生產現場是培育創(chuàng)新成果的沃土,問題就是創(chuàng)新課題。2017年,在井下施工過程中,常因為巷道“兩幫”成型不好或者煤質酥軟等造成錨桿外露導致報廢。為攻克這一難題,他日夜扎根隊組,反復拆解設備,查閱大量資料,認真研究數據。經過數不清的嘗試與努力,可換向扭矩倍增器終于研制成功。這一創(chuàng)新成果不僅使支護效率提升了10%左右,還大大降低了工人勞動強度,消除了安全隱患,為礦井生產帶來了顯著的經濟效益與安全效益。
2017年,山西省長治市總工會正式為“張世麗職工創(chuàng)新工作室”授牌。作為工作室?guī)ь^人,張世麗帶領團隊成員積極投身技術革新。他們將生產過程中的一個個難題轉化為創(chuàng)新課題,先后完成多功能氣水分離裝置等60多項技術革新,取得國家發(fā)明及實用新型專利16項,發(fā)表論文6篇,完成科研項目7項,參與撰寫著作3部。與此同時,張世麗積極踐行精益思想指導下的“算賬”文化,帶領團隊實施精益改善項目70多項,每年為企業(yè)創(chuàng)造效益300多萬元。
張世麗在井口與大家交流
近年來,國家和山西省陸續(xù)出臺鼓勵礦山智能化建設的相關政策,潞安化工集團積極響應,大力推進煤礦智能化轉型。常村煤礦作為集團重點礦井,在智能化建設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2024年6月,常村煤礦順利通過了山西?、蝾愔屑壷悄芑V井驗收,累計建成3個智能化綜采工作面和11個智能化掘進工作面,實現了“減人、提效、增安”目標。
站在常村煤礦智能化集控中心,張世麗眼中閃爍著興奮與自豪。在三維可視化界面上,采煤機、液壓支架、運輸皮帶等設備運行參數實時更新,人工智能算法根據地質建模數據自動生成最優(yōu)開采路徑,一幅智能礦山的宏偉畫卷正徐徐展開。
在智能化轉型的浪潮中,張世麗深刻認識到提升煤礦工人技能的緊迫性。他積極推動礦井加大培訓投入,組織開展各類培訓,邀請行業(yè)專家前來指導,帶領團隊開展技術創(chuàng)新,采用網絡化培訓模式提升職工實操技能。他說:“希望通過這些努力,讓更多的煤礦工人跟上智能化發(fā)展的步伐,在新的技術浪潮中實現自身價值?!?/p>
履職為民
真誠傳遞礦工心聲
2023年1月6日,對于張世麗來說,是一個具有特殊意義的日子。這一天,他當選為第十四屆全國人大代表。這份榮譽是對他個人工作的高度認可,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
張世麗在井口留影
為了更好地履行代表職責,他深入煤礦生產一線,與工人師傅們面對面交流,傾聽他們的心聲,了解他們在工作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他收集了大量關于安全生產、福利待遇、職業(yè)發(fā)展等方面的第一手資料,為撰寫高質量的議案和建議提供依據。
在全國兩會上,張世麗圍繞煤炭智能綠色發(fā)展、產業(yè)工人隊伍建設改革等熱點問題積極建言獻策。他提出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鼓勵煤炭企業(yè)加大人工智能技術研發(fā)和應用投入;加強技術研發(fā)合作,攻克關鍵技術難題;完善統(tǒng)一的數據標準和平臺,實現數據共享和交互;加強人才培養(yǎng),開設相關專業(yè)課程,培養(yǎng)復合型人才等建議,得到了有關部門的重視與回應。
從煤海深處走來,張世麗用汗水澆灌收獲,以實干篤定前行。
作者:李文龍 版面編輯:于紅
來源:中國煤炭報
聲明:本文系轉載自互聯(lián)網,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自行核實相關內容。若對該稿件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質疑,請立即與鐵甲網聯(lián)系,本網將迅速給您回應并做處理,再次感謝您的閱讀與關注。
不想錯過新鮮資訊?
微信"掃一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