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甲工程機械網> 工程機械資訊> 行業(yè) > 風未止,劍猶懸——特朗普關稅中國政策對沖路徑推演

風未止,劍猶懸——特朗普關稅中國政策對沖路徑推演

語音播報
點擊播放

【核心觀點】

2025年4月9日,特朗普政府宣布暫緩對超過75個國家的關稅措施,市場短期壓力釋放,大宗商品與股票市場迅速回暖。然而,對華關稅措施不僅未同步松動,反而進一步加碼至145%。與此同時,美國對其他經濟體的暫緩安排,削弱了中國構建反制同盟的空間。

這一策略充分體現出,所謂“關稅暫停”只是局部且策略性的“緩兵之計”,本質上仍是高懸于中國與全球經濟上方的“達摩克利斯之劍”。隨著90天緩沖期逐步推移,政策回擺的可能性上升,不確定性風險依然高懸。與此同時,面對高強度的關稅沖擊,市場對中國出臺系統性、前瞻性對沖政策的預期迅速升溫,政策響應的時效性與精準性顯得愈發(fā)迫切。

在對美出口受損、國際合作空間收縮的雙重壓力下,中國政策焦點勢必加快由“防風險”向“穩(wěn)增長”轉移,財政與貨幣政策組合拳將成為構筑經濟韌性屏障的關鍵:

1、財政政策:精準發(fā)力,聚焦內需補位

(1)加快支出節(jié)奏,強化定向支持:財政支出向基建與民生傾斜,力圖對沖外需疲軟的缺口;同時強化地方債務監(jiān)管,土地出讓收入持續(xù)負增長背景下,推動財政資金“精準滴灌”至重點領域。

(2)強化消費刺激,加速投資落地:一方面,加大對家電、汽車等領域“以舊換新”補貼力度,定向支持受外部沖擊嚴重的產業(yè)鏈環(huán)節(jié);另一方面,加快政府債券發(fā)行進度,保持固定資產投資較快增長,以內需動能部分對沖對美5000億美元的潛在出口損失。

(3)設定內需對沖目標,穩(wěn)住增長底線:若對美出口大幅下滑甚至“歸零”,需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速提升至6%左右(今年1-2月社零同比增長4%),通過激活消費潛力與強化投資支撐,保障經濟運行不失速。

2、貨幣政策:協同財政端發(fā)力,突出信心修復

(1)可適度放寬人民幣匯率波動區(qū)間,容忍有限貶值以緩沖關稅成本:但需警惕,在極端關稅環(huán)境下,人民幣貶值對出口提振作用有限,更多意義在于短期對沖與情緒穩(wěn)定,難以扭轉外需疲軟的根本局面。

(2)破解實際利率制約,緩解融資壓力:在名義利率受限于通縮壓力背景下,通過結構性工具引導企業(yè)融資成本實質性下降,重點在于修復市場信心、恢復信用傳導機制。

(3)統籌風險與空間,強化政策協同:在中美利差超250個基點的外部壓力下,貨幣政策需為財政擴張騰出空間,推動匯率與利率工具協同發(fā)力,平衡“穩(wěn)增長”目標與跨境資本流動風險。

綜上所述,短期市場反彈有望延續(xù),但核心風險未除,政策不確定性仍將主導市場情緒。中國需在對沖窗口尚在時果斷出手,推出有力、協同的財政與貨幣逆周期組合政策,構筑更強內需牽引力與宏觀安全緩沖帶。未來一個階段,“謹慎樂觀”仍應成為政策制定與市場決策的主基調。

【正文】

一、關稅暫停:策略性延緩,非實質性轉向

1、美國“暫?!贝胧┍澈蟮恼谓洕壿?/span>

2025年四月九日,特朗普政府宣布,對超過75個未實施反制措施的國家暫緩關稅征收90天,全球市場迅速反彈,風險資產修復明顯。但這并非真正意義上的政策轉向,而是出于國內政治考量和資本市場壓力的策略性妥協。

此次“暫停”并非取消關稅本身,而是階段性回擺,類似于2018–2020年間特朗普政府在對華貿易摩擦中反復運用的“虛晃一槍”策略。特朗普及其顧問團隊多次強調,關稅不僅是談判工具,更是國家安全戰(zhàn)略的一部分。這意味著,一旦市場穩(wěn)定、輿論回暖或選戰(zhàn)需要強化對外姿態(tài),關稅政策隨時可能重新啟動。

盡管美股短期回暖,但美債收益率曲線波動放大,風險溢價持續(xù)上升,說明市場對政策可持續(xù)性與全球經濟的中期預期仍高度不安。短暫平靜之下,新的不確定性風險正在醞釀。

2、中國所承受的結構性沖擊與“聯盟空間”收縮

與其他經濟體獲得“暫緩”不同,中國面臨的是持續(xù)加碼的關稅壓力。本輪升級中,美國已將對華關稅提升至167%,遠超此前的平均稅率。若關稅全面落地,極端情景下可能導致中國對美貿易順差歸零,對應拉低GDP增速約1.5個百分點,并對產業(yè)鏈上中游構成傳導式打擊。

更具結構性挑戰(zhàn)的是,中國在國際博弈中的聯合空間正被擠壓。美國選擇對多數盟友“暫緩”關稅,實質上是通過利益綁定打破中國構建反制同盟的可能?!胺疵缆摵详嚲€”難以形成,中國在地緣與規(guī)則層面被孤立的風險顯著上升。

二、中國對沖路徑的政策應對與現實約束

在關稅持續(xù)加碼、外部聯盟空間受限的背景下,中國已處于“不得不出手”的關鍵政策窗口。市場對政府出臺逆周期調控組合拳的預期持續(xù)升溫,政策延遲所引發(fā)的信心風險,可能反過來放大市場波動。因此,對內外壓力下的對沖方案的預期不斷提高,且需要節(jié)奏及時、工具匹配、預期明確。

1、貨幣政策:釋放信號,穩(wěn)定信心

(1)匯率工具:有限緩沖器,更是情緒錨

在4月美國對華關稅升級前,中國央行一度維持人民幣兌美元匯率穩(wěn)定于7.3以下,并持續(xù)強調“匯率基本穩(wěn)定”。然而,隨著美方所謂對等關稅稅率從34%階梯式提升至125%,市場貶值預期迅速升溫,匯率一度突破7.4。央行隨后將人民幣中間價上調至7.2,釋放出對階段性匯率貶值的容忍態(tài)度正在上升的信號。

從理論上講,匯率貶值可一定程度緩沖出口企業(yè)的關稅成本。但面對145%的極端稅率,匯率調節(jié)空間遠不足以形成有效對沖,“邊際支持有限、系統性風險上升”成為當前政策考量的兩難。若進一步放寬波動區(qū)間至7.5以內,雖能提供部分短期緩沖,但需警惕其對資本流動、外儲信心及中美利差擴大的疊加外溢效應。

因此,匯率政策的實質意義已轉向“預期管理”與“信號引導”,其核心職能不在于扭轉出口頹勢,而在于釋放政策應對姿態(tài),穩(wěn)定企業(yè)信心和市場情緒。

(2)利率工具:打點式引流,優(yōu)先服務信心修復

盡管2024年以來中國持續(xù)實施貨幣寬松,名義利率出現一定下行,但由于物價水平持續(xù)偏弱,GDP平減指數處于負區(qū)間,企業(yè)面臨的“實際利率”依然偏高。尤其對中小企業(yè)而言,感知到的融資成本改善有限,貨幣傳導機制面臨“名實倒掛”困境。

值得注意的是,美國國會近年多次嘗試發(fā)起取消中國PNTR地位的立法提案。自2020年以來,幾乎每年都有相關議案提出,主張因人權、國家安全或技術轉移問題終止中國最惠國待遇。然而,這些法案多數止步于委員會審議階段,未能進入正式立法流程,表明此類提案在國會內部仍存較大爭議與推進障礙。

在此背景下,常規(guī)降息手段的效能受限。一方面,人民幣貶值掣肘寬松幅度;另一方面,中美利差高達250BP以上,也限制了利率進一步下調的空間。因此,結構性政策工具成為主要抓手——包括定向降準、再貸款、PSL等,通過“打點式引流”方式,精準向產業(yè)鏈關鍵環(huán)節(jié)、民營企業(yè)及科技制造等領域注入支持信號。

需特別強調,貨幣政策的作用正由“流動性傳導”轉向“預期錨定”。在外部沖擊壓力巨大、市場信心脆弱的背景下,貨幣寬松的象征意義、心理安撫與政策立場表達,往往大于其對實體經濟的短期實際拉動效應。

2、財政政策:滴灌式發(fā)力,錨定“內需補位”

(1)政策空間有限下的結構再配置

2025年,中央政府已將赤字率目標上調至4%,全年廣義財政赤字總額擴大至11.86萬億元,同比增長2.9萬億元,顯示出政策層面對逆周期調控的態(tài)度趨于積極。然而,在地方債務高壓和土地財政疲軟的雙重掣肘下,財政擴張雖有“量”,但真正可用于逆周期發(fā)力的“有效增量”仍受制約。

從收入端看,2025年前兩個月,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同比下降1.6%,其中稅收收入下滑3.9%;政府性基金預算收入則大幅減少10.7%,尤其是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同比下滑15.7%。土地市場低迷使地方財政承壓顯著,“基建加杠桿”的傳統路徑難以持續(xù)。

因此,財政政策重點已從“總量刺激”轉向“結構優(yōu)化”與“精準滴灌”,通過提升資金投放效率對沖外部沖擊、托底內需引擎。

(2)內需驅動作為主攻方向的再確認

關稅沖擊帶來出口驟減風險。據估算,若對美貿易大幅下滑或完全中斷,出口減少將導致潛在5000億美元的外需缺口,可能拖累GDP下行約1.5個百分點。在此背景下,擴大內需、尤其是消費動能的再激活成為“穩(wěn)增長”的現實錨點。

從結構上看,2024年凈出口對GDP的占比僅為3.6%,而最終消費支出已占GDP比重逾53%。這意味著,只要內需能夠形成有效支撐,就有望彌補外部拉動的損失。若完全對沖對美順差缺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需實現6%以上的同比增速6%左右(今年1-2月社零同比增長4%),成為內需底盤穩(wěn)住整體增長的關鍵指標。

(3)政策工具組合建議:以“消費+投資”雙輪驅動

? 消費端:建議加快家電、汽車“以舊換新”補貼的政策落地,提升補貼額度與范圍,優(yōu)先覆蓋受關稅沖擊影響較大的消費品類,幫助企業(yè)在訂單下滑期緩沖產銷節(jié)奏,穩(wěn)定利潤率。

? 投資端:推動專項債提前批次發(fā)行并加快項目審批與落地速度,重點投向城市更新、低碳轉型與數字基礎設施等“高乘數”領域,形成公共投資對民間信心的“托底支架”。

通過財政對“消費—生產—信貸”鏈條的精準引導,將有助于在不擴大系統性債務風險前提下,實現經濟韌性的階段性再錨定。

三、政策展望:在不確定中主動錨定可控節(jié)奏

面對美國高強度關稅升級、中國對外博弈空間受限、出口拉動功能趨弱等多重壓力,中國政策應從“觀察—反應”模式盡快轉入“預判—前置”狀態(tài),在風險窗口未完全閉合前果斷出手,釋放政策主動性與協調性信號。

(1)政策基調建議:“財政為主、貨幣配合”的雙輪驅動框架

? 貨幣政策方面,建議央行加快降準、定向降息等操作節(jié)奏,在利率空間受限背景下優(yōu)先通過結構性工具釋放政策態(tài)度信號,提升市場信心,穩(wěn)定預期錨點。

? 財政政策方面,需將專項債與特別國債的發(fā)行節(jié)奏向前調度,優(yōu)先配置至就業(yè)與消費帶動效應強的領域。同時,適度擴大中央赤字容忍區(qū)間,為結構性擴張?zhí)峁┛臻g保障。

? 兩者協同方面,建議央地間建立“財政擴張+貨幣騰挪”配套機制,確保政策發(fā)力時點與市場預期一致,避免碎片式、滯后式刺激。

(2)預期管理與政策節(jié)奏控制的雙重平衡

在市場高度敏感背景下,政策不宜“一錘定音”,而應強調“持續(xù)性”“階段性”與“調整彈性”:

? 持續(xù)性:通過年度預算預披露、專項債投向提前鎖定等方式,增強市場對政策連續(xù)性的預期,減少等待情緒。

? 階段性:短期對沖與中期結構調整并行,政策節(jié)奏上可先集中解決消費刺激與融資信心恢復,再通過產業(yè)政策逐步構筑新增長點。

? 調整彈性:預留中期政策空間,以應對美國關稅再升級、全球流動性再收縮等外部極端情景。

(3)戰(zhàn)略判斷:政策節(jié)奏應快于風險擴散節(jié)奏

“樹欲靜而風不止”,特朗普政府的“暫?!辈灰馕吨帐郑且淮巫藨B(tài)再塑和戰(zhàn)術緩沖。中國政策必須清醒認識當前外部形勢的復雜性與戰(zhàn)略不確定性,以“速度換空間”,以“節(jié)奏保信心”,將宏觀調控從被動對沖轉向主動布局。

從市場角度看,短期風險資產或有持續(xù)反彈動力,但真正影響投資者定價邏輯的,將是政策是否真正起到“壓艙石”作用。因此,無論是貨幣信號還是財政節(jié)奏,越早明晰、越早落地,市場企穩(wěn)與經濟托底的窗口就越可控。

小編推薦

?推薦服務:

聚焦鋼鐵行業(yè),提供全國各地鋼材、廢鋼、煤焦、鐵礦石等現貨貿易價格、實時行業(yè)快訊、鋼廠調價信息、市場熱點解讀及研究報告。

▼速速掃碼領取30天會員試用▼

?推薦閱讀:

免責聲明:我的鋼鐵網提供的信息僅供客戶決策參考,客戶做出的任何決策與我的鋼鐵無關

?推注:

公眾號回復【福利】獲取粉絲專享福利

公眾號回復【鋼價】所有鋼市價格短信免費訂

點擊「閱讀原文」 免費領取30天會員 !!



聲明:本文系轉載自互聯網,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自行核實相關內容。若對該稿件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質疑,請立即與鐵甲網聯系,本網將迅速給您回應并做處理,再次感謝您的閱讀與關注。

相關文章
我要評論
表情
歡迎關注我們的公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