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過三千里長堤
感知五千年華夏
黃河工程與文化融合建設
是黃河治理文化的具象表達
是展現(xiàn)黃河治理文化底蘊
黃河工程建筑美感
先進設計理念和現(xiàn)代管理水平的載體
為世人講述著黃河保護與治理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故事
“三千里長堤 五千年華夏”水文化品牌
形成了十大精品體驗線
全方位、多視角、深層次
展示黃河秀麗風光、歷史底蘊
彰顯黃河治理文化時代價值
今天就跟隨小編一起
走進安瀾文化線
感受人民治黃取得的歷史性成就
請旋轉手機觀看
禹門口護岸工程
禹門口護岸工程位于山西省運城市河津市清澗鎮(zhèn),上接晉陜峽谷口的黃河禹門口大橋,下連河津市清澗灣工程,工程類別為護岸工程,全長3500千米,現(xiàn)有丁壩12道,防御標準為龍門站5000立方米每秒洪水。禹門口護岸工程的興建保護著壩后5000畝灘地、4000千米高崖及山西鋁廠40眼群井水源地、禹門口提水工程沉沙池、侯西鐵路、108國道、杜家溝煤礦等重要工礦企業(yè)和其它基礎設施的安全,防洪效益十分顯著。
申都控導工程
申都控導工程位于黃河禹潼河段右岸合陽縣境內,2022年9月至2023年11月建設完成。工程為土石結構,防御當?shù)?000立方米每秒洪水。主體工程全長4000米,分四段布設,每段間預留500米回淤口。每段工程長1000米,布設雁翅壩12個,壩間距80米,共布設雁翅壩48個。工程主要作用是控導主流、穩(wěn)定河勢,防止灘岸持續(xù)坍塌,維持黃河濕地生態(tài)格局,保護東雷抽黃干渠、沿黃公路及沿岸群眾生產生活安全。
三門峽水利樞紐工程
三門峽水利樞紐工程是新中國成立后在黃河干流上興建的第一座大型水利樞紐工程,被譽為“萬里黃河第一壩”。工程于1957年4月13日正式開工,1958年11月25日成功截流,1960年9月15日正式蓄水,1961年4月澆筑到353米,工程基本竣工,比計劃工期提前兩年。目前,三門峽水利樞紐工程共有27個泄流孔洞管、7臺發(fā)電機組。壩前水位315米時大壩泄流能力達到9701立方米每秒(含機組共11000立方米每秒)。
自1964年以來,三門峽水利樞紐工程成功抵御了6次流量10000立方米每秒以上的大型洪水,最大洪峰削減率達57.26%,極大地減輕了黃河下游堤防的防洪壓力,大大降低了黃河下游漫灘的淹沒損失。自三門峽水利樞紐工程運用以來,千里大堤安然無恙,黃河下游歲歲安瀾。
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
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上距三門峽水利樞紐工程128千米,壩址以上流城面積69.4萬平方千米,占黃河流域面積的92.3%,控制91.2%的黃河徑流量和近100%的黃河輸沙量。
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于1994年9月主體工程開工,1997年實現(xiàn)大河截流,1999年下閘蓄水,2000年首臺機組并網(wǎng)發(fā)電,2001年底主體工程完工,歷時11年,被世界銀行譽為該行與發(fā)展中國家合作項目的典范,在國際國內贏得了廣泛贊譽。
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正常高水位275米,總庫容126.5億立方米,其中淤沙庫容75.5億立方米,長期有效庫容51億立方米。工程投入運行以來,調水調沙效率提高、功能拓展,建成數(shù)字孿生平臺、提升運行管理科學性,取得顯著綜合效益,為推動黃河流域生態(tài)保護和高質量發(fā)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東壩頭險工
東壩頭險工地處九曲黃河最后一道彎的險要位置,歷史上此地多次決口,最有名的銅瓦廂決口,結束了黃河七百余年奪淮入黃河的歷史,轉向東北奪大清河注入渤海。東壩頭險工絕大部分工程是在1949—1957年,根據(jù)河勢變化,經(jīng)過不斷搶修陸續(xù)修建起來的,后經(jīng)過多次加高改建,形成現(xiàn)有規(guī)模。
1952年10月30日,毛澤東主席親臨東壩頭視察黃河;1958年8月7日,毛澤東主席再次乘專列來到蘭考東壩頭,視察黃河治理和農田水利基本建設,了解沿黃人民的生產生活情況。2014年3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蘭考東壩頭視察黃河。
如今,東壩頭已成為集綜合性科普教育基地、全國法治宣傳教育基地“河南黃河法治文化帶”示范基地、水工程水文化融合展示基地、焦裕祿干部學院現(xiàn)場教學點等多功能于一身的特色景區(qū)。東壩頭險工已經(jīng)成為花園式工程,成為向世人展示黃河保護治理變遷、傳播黃河文化的重要窗口。
濼口水文站
濼口水文站是全國基本水文站和重點報汛站,承擔著向國家防總、黃河防總等單位報汛任務,為黃河下游防洪、防凌及水資源調度提供各項水文資料。建站百年來,經(jīng)過幾代水文工作者的辛勤努力和無私奉獻,收集了大量準確可靠的水文數(shù)據(jù),為國民經(jīng)濟發(fā)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濼口水文站建有全自動氣象站,實現(xiàn)了風力、風向、降水、氣溫、水溫的全天候自動監(jiān)測。建設了水文一體化云視訊平臺,滿足了遠程調度指揮、視頻監(jiān)控、單兵測驗、視頻會議等信息實時獲取交互,為黃河下游防汛、防凌及水資源調度提供有力支撐。
濟南黃河標準化堤防工程
濟南黃河標準化堤防工程總長66.55千米,2002年開工建設,2004年年底完成濟南段一期工程建設。建成后的濟南黃河標準化堤防工程集“防洪保障線、搶險交通線、生態(tài)景觀線”功能于一體,被譽為確保黃河防洪、安瀾的“水上長城”。依托66公里的堤防建成了“濟南百里黃河風景區(qū)”,經(jīng)過20多年的打造,已經(jīng)成為國家水利風景區(qū)、AAA旅游風景區(qū),國家水情教育基地。2007年,濟南黃河標準化堤防工程榮獲中國水利工程優(yōu)質(大禹)獎,2008年榮獲全國建設工程質量最高榮譽——中國建設工程魯班獎(國家優(yōu)質工程)。
相關鏈接
黃河寧,天下平。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從某種意義上講,中華民族治理黃河的歷史也是一部治國史?!秉S河治理,是關乎國家盛衰和政權興亡的大事。歷代勞動人民與治河先賢為治理黃河水旱災害進行了艱苦的實踐探索,或因河政松懈廢弛,或因治理措施顧此失彼,黃河為患的局面始終沒有根本改觀。
1946年,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治黃事業(yè)在炮火硝煙中起步,真正實現(xiàn)了黃河治理從被動到主動的歷史性轉變,古老黃河發(fā)生了滄桑巨變。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走遍黃河九省區(qū),三次主持召開座談會,為黃河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治理、流域省區(qū)轉型發(fā)展指明方向,為黃河流域生態(tài)保護和高質量發(fā)展重大國家戰(zhàn)略擘畫藍圖,黃河保護治理取得歷史性成就、發(fā)生歷史性變革。
目前,黃河下游標準化堤防全面建成,集防洪保障線、搶險交通線、生態(tài)景觀線三種功能于一體的黃河下游標準化堤防體系更加完善,有力保障了黃河下游伏秋大汛歲歲安瀾。遍布兩岸的水文化展示場所,串珠成鏈,貫通上下,形成黃河工程與文化融合展示帶。
走過三千里長堤,感知五千年華夏。黃河工程與文化融合建設,是黃河治理文化的具象表達,是展現(xiàn)黃河治理文化底蘊、黃河工程建筑美感、先進設計理念和現(xiàn)代管理水平的載體,為世人講述著黃河保護與治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故事。
“三千里長堤 五千年華夏”水文化品牌,輻射黃河下游標準化堤防,以及中游小北干流河段治理工程,以黃河工程、歷史遺跡、生態(tài)風光、地理風情等為主題,構建“一帶驅動、四區(qū)支撐、核心引領、多線串珠”的建設格局,形成黃河干流安瀾文化線、科技治河線、黃河記憶線、地理標志線、歷史經(jīng)緯線、紅色傳承線、廉潔文化線、科普風光線、教育研學線、鄉(xiāng)村振興線十大精品體驗線,全方位、多視角、深層次展示黃河秀麗風光、歷史底蘊,彰顯黃河治理文化時代價值。
來源: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
聲明:本文系轉載自互聯(lián)網(wǎng),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自行核實相關內容。若對該稿件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質疑,請立即與鐵甲網(wǎng)聯(lián)系,本網(wǎng)將迅速給您回應并做處理,再次感謝您的閱讀與關注。
不想錯過新鮮資訊?
微信"掃一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