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甲工程機械網> 工程機械資訊> 行業(yè) > 新樞紐站即將建成!同城老站準備“退休”

新樞紐站即將建成!同城老站準備“退休”

語音播報
點擊播放

已是四月

東北大地春寒料峭

在吉林省通化市

沈陽至長白山高速鐵路

通化西站建設現場

仍是一派熱火朝天的景象

目前

新建站房室內裝修工程

已進入收尾階段

建設者們正鉚足干勁

全力沖刺

沈白高鐵正線全長430公里,設計時速350公里,是國家《中長期鐵路網規(guī)劃》中東北東部快速鐵路通道的重要組成部分,正線起自沈陽北站,經沈陽市、撫順市、通化市、白山市、延邊朝鮮族自治州等7個地市(州),終至長白山站。

今天

我們走進通化

感受高鐵建設的時代脈動

追溯城市鐵路的記憶與變遷

新站:以山為韻、以水為形

通化西站距離老通化站8公里,附近群山起伏,哈泥河水蜿蜒流過。從空中俯瞰,它儼然已是當地的一座全新地標。

這座新站建成后,將遷轉保留老通化站的客運功能,成為集高鐵、普速、長途客運、公交于一體的綜合客運樞紐站。屆時,隨著老站“退休”,通化西站也將正式更名為通化站

站房設6臺14線

站房總面積約3萬平方米

最多可同時容納1500名旅客

是沈白高鐵全線

規(guī)模最大的新建車站

新站房外形整體設計

以山為韻、以水為形

設計元素融合城市特質與自然風光

二者交相輝映,凸顯浪漫氣質

站房外墻上的雪花圖案。

站房造型凸顯渾厚的歷史感。建筑色彩鮮明,暗喻紅色之城;細部設計表達剪紙文化,遠觀有韻味、近賞有故事,抽象表達雪花、馬蘭花、楓樹、通化民俗傳說等地域元素及故事。

已是春季,但在站房內,依然能夠感受到此地尚未褪盡的寒氣。漫步其間,只覺穿堂風陣陣,整個候車大廳形同冰窖,沒待多久便讓來訪者手腳冰涼。

作為對比,現場工人衣著輕便、行動利落,似乎對此早已習以為常。在大廳兩側,懸掛著包含“振興東北”字樣的紅色條幅,更展現出他們的豪邁氣概。

候車大廳鋪設的地暖。

值得一提的是,為應對當地冬季漫長的嚴寒,候車大廳還專門鋪設了地暖。這也是長期奮戰(zhàn)在嚴寒環(huán)境中的建設者們,給旅客獻上的一份特殊“禮物”。

通化西站效果圖

邂逅:五湖四海,齊聚一站

通化西站項目部副經理張傳儒今年33歲,來自山東菏澤。這是他第一次干站房工程,也是他與東北大地的第一次“親密接觸”。

他感慨于東北的群山表現出的神奇變幻,“一年四季能換五六種顏色”,同時目睹站房從無到有逐步建成,其間常有市民來附近圍觀,詢問施工進度……這讓他更加堅信自己工作的意義。

丁振偉

據張傳儒介紹,因為施工單位歸屬地的原因,工地上像他一樣來自山東的老鄉(xiāng)還有很多。丁振偉就是其中之一。

“俺是棗莊的!”當丁振偉用家鄉(xiāng)話說出家鄉(xiāng)的名字,不由得揚起了嘴角。他在現場負責電工,平時在工地附近租房住,這樣的生活已經持續(xù)了一年多。丁振偉說,高鐵開通后,他希望能親身體驗一次,但如果有其他活可能要提前離開,畢竟還是掙錢更重要。

朱臣業(yè)

新站房工程為通化當地提供了大量的就業(yè)機會。據了解,在施工現場,本地工人的數量接近總人數的三分之一。

正在站臺上忙碌的朱臣業(yè)來自通化縣二密鎮(zhèn)。一大早,他和工友們一起坐面包車來工地,晚上再一起坐車回家,每天如此。雖然辛苦,但他表示“不算累” 。朱臣業(yè)的兒子也在工地上班,是電工?!皟鹤庸べY比我高,咱爺倆一起在家門口干活,挺好?!彼麑ΜF狀表示滿意。

陳殿軍

旁邊的陳殿軍來自遼寧鐵嶺,從事防護員工作已有11年。除了防護線路,他還要提醒大家搬東西時與接觸網保持安全距離?!疤貏e是抬鐵架子之類的物體,必須得橫著抬,這接觸網的電壓有27500伏呢!”提起自己從事的職業(yè),陳殿軍說得頭頭是道,顯得從容自信。

工人們下班后就在附近用餐,經常去的一家餐館和車站隔著一條馬路,名曰“豐富農家院”。這里面向建筑工人推出的10元套餐量大、價廉,比較受歡迎。每到飯點,工人們濟濟一堂,店里很是熱鬧。

叢立業(yè)

餐館老板名叫叢立業(yè),今年45歲,本地人,曾經在北京當過12年消防兵。從軍期間,他練就了一手好廚藝。店里沒雇大廚,由他本人兼任。

這一天中午,他燉了酸菜豬肉、麻辣海魚,二者組成10元套餐的配菜。米飯不限量,套餐中的兩條魚吃完,可以免費再添一條,絕對管飽。

“如果沒有修高鐵,這家館子肯定就黃了?!眳擦I(yè)說,現在做餐飲基本不掙錢,唯一堅持下去的動力來自對面正在建設的新車站。此前,這家餐館他曾出租給了別人,聽說要修高鐵后,叢立業(yè)決定收回來,自己干。

“從通化去沈陽開車要3個多小時,坐火車最快要6個多小時,高鐵開通后,只要不到一個小時,方便太多了?!眳擦I(yè)說。

從立業(yè)也許是這條街上最期待高鐵開通的人。據他回憶,20世紀90年代的時候,這條街上開著30多家飯店,家家爆滿,現在就剩2家還在堅持,包括他家在內。他希望高鐵開通后,餐館的生意能再次紅火起來,一如記憶里的模樣。

交替:繼承榮光,擁抱未來

老通化站始建于1937年,梅集線與通灌線在此交會,是吉林省東南部重要的樞紐車站。如今,隨著沈白高鐵和通化西站接近通車,這座老站也進入了“退休”倒計時。

目前,通化站開行著一些普速列車,通達北京、青島、大連等地,但是站內基礎設施老舊,設備設施老化,且受制于客觀條件無法改造升級,加上車次不多,運力有限,逐漸難以滿足旅客出行需要。

這些是老站“退休”的主要原因。

在通化站,還有一個人也將于今年退休。他就是客運員魏秀春。

1983年,18歲的魏秀春來到通化站,開啟鐵路職業(yè)生涯。這一待,就是42年。42年來,他目睹了站房、列車的迭代,作為一名客運員,更見證了火車票從硬板式車票到現在“無紙化”電子客票的巨變。

通化站是幾代通化人共同的記憶。在車站候車室內,有一面“通化記憶”文化墻,展陳著一些有關通化站歷史的老照片。望著這面墻,魏秀春陷入了回憶。

“看,這是我們車站的第二代站房,當年我還給站名牌后刷過漆……現在的站房是第三代,退休前我也許還能見證第四代。”魏秀春說,早在20世紀80年代,他剛入路時,通化站就堪稱當地的一座地標,門口馬路上都是人,嘮嗑的、做生意的……干啥的都有。

魏秀春

魏秀春的老家在山東高密,父親當年因支邊來到東北。幼時,他曾跟隨父親坐火車回山東探親,全程耗時三天三夜。往返路上,他觀察到,去山東的人,很多攜帶著大小不一的木頭;回東北的人,隨身捎帶花生米的情形十分普遍。在那個年代,二者在不同地域的稀罕度可見一斑。

工作了這么多年,魏秀春最稀罕的紀念品是一張彩色集體照。他說,彩色照片是當時先進班組才有的獎勵,一般人沒機會照彩色照片,只能照黑白的。

魏秀春珍藏的彩色老照片(前排右一為魏秀春)。

魏秀春的孩子是一對龍鳳胎,如今都在天津成家立業(yè),在他口中是“兒女不愁”的存在。高鐵開通后,魏秀春有兩個愿望:一個是趁著退休前體驗一次新車站,另外一個就是退休后坐著高鐵去天津看孩子。

對高鐵滿心期待的還有魏秀春的同事們。宋冬雪1998年來到通化站工作,至今清楚記得上班第一天,母親領著她來到車站:“閨女,你看,這車站多氣派!”在母親眼里,通化站顯得那么壯觀,她為女兒能在這里工作感到自豪。

馬上大家要去新車站工作了。這是挑戰(zhàn),也是機會?!暗綍r候我要帶媽媽參觀新車站,體驗高鐵時代的壯觀,就像當年她帶著我一樣?!彼味┱f。

老站的墻壁已經斑駁。

17時29分,在極具年代感的站臺播報聲中,開往北京的K430次列車緩緩駛離通化站同樣富有年代感的站臺。莫名地,周遭的一切似乎都籠罩著告別的氛圍。從通化到北京全程接近17個小時。未來,這段旅程最快將縮短至4個小時。

這樣的時刻,值得珍惜,也令人憧憬。

沈白高鐵開通運營后

新老通化站將完成交替

通化邁入高鐵時代

那些故事,那些夢想

讓我們共同期待

策劃:林飛翼

素材:《人民鐵道》報業(yè)有限公司遼寧記者站(沈陽局集團公司融媒體中心)

文圖:林飛翼 路舒 劉呈籠 李巖 孫運斌 張曉利 尹晨曦

編輯:林飛翼

審校:李孝佺



聲明:本文系轉載自互聯網,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自行核實相關內容。若對該稿件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質疑,請立即與鐵甲網聯系,本網將迅速給您回應并做處理,再次感謝您的閱讀與關注。

相關文章
我要評論
表情
歡迎關注我們的公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