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甲工程機械網> 工程機械資訊> 行業(yè) > 地球上鐵礦形成的主要理論,大氧化理論與鐵礦關系,西澳鐵礦成因新研究

地球上鐵礦形成的主要理論,大氧化理論與鐵礦關系,西澳鐵礦成因新研究

語音播報
點擊播放

鐵礦的形成是一個復雜的地質過程,涉及多種機制和環(huán)境條件。以下是幾種主要的鐵礦形成理論:

A. 地球上鐵礦形成的主要理論

1. 沉積型鐵礦(條帶狀鐵建造,BIFs)

- 形成時期:主要出現(xiàn)在太古宙至元古宙(約38億年至18億年前)。

- 成因:在早期缺氧海洋中,海底熱液活動釋放大量溶解的亞鐵離子(Fe2?)。藍藻等光合微生物產生的氧氣與鐵結合,氧化為三價鐵(Fe3?),形成赤鐵礦或磁鐵礦沉淀。這些鐵氧化物與硅質沉積物交替堆積,形成獨特的“條帶狀”結構。

- 與大氧化的關系:BIFs的沉積高峰與大氧化事件(GOE)密切相關(后文詳述)。

2. 巖漿型鐵礦

- 形成機制:與巖漿分異作用有關。富含鐵的巖漿在冷卻過程中,鐵礦物(如磁鐵礦、鈦鐵礦)結晶并富集,形成層狀或塊狀礦床。例如南非的布什維爾德雜巖體。

3. 接觸交代型(矽卡巖型)鐵礦

- 過程:巖漿侵入碳酸鹽巖地層時,高溫流體與圍巖發(fā)生化學反應,生成磁鐵礦或赤鐵礦。這類礦床常伴生銅、金等金屬。

4. 風化淋濾型鐵礦

- 機制:地表巖石經長期風化作用,可溶性物質被淋濾,鐵元素富集形成褐鐵礦或赤鐵礦。例如熱帶地區(qū)的紅土型鐵礦。

B. 大氧化事件

(Great Oxidation Event, GOE)

及其與鐵礦的關系

什么是大氧化事件?

- 時間:約24億年前(元古宙初期)。

- 核心機制:藍藻等光合微生物大量繁殖,通過光合作用釋放氧氣。氧氣逐漸從海洋擴散至大氣,導致地球大氣從還原性(缺氧)轉變?yōu)檠趸裕ǜ谎酰?/p>

- 關鍵證據(jù): - 地層中氧化礦物(如赤鐵礦)的突然增加。 - 硫同位素異常(MIF-S信號消失),表明大氣中臭氧層形成,紫外線輻射減弱。

大氧化事件如何影響鐵礦形成?

1. BIFs的沉積高峰

- 氧氣與鐵的氧化反應:GOE前,海洋中溶解的Fe2?因缺氧而穩(wěn)定存在。光合作用產生的氧氣與Fe2?反應生成Fe3?氧化物,導致大規(guī)模鐵沉淀。這是BIFs在24億年前達到沉積頂峰的直接原因。

- 沉積終止:隨著海洋中鐵的耗盡及大氣氧含量穩(wěn)定(約18億年前),BIFs逐漸消失。2. 地球化學循環(huán)的改變

- 氧氣的增加使硫化物氧化為硫酸鹽,減少了鐵與硫的結合,進一步促進鐵氧化物的沉淀。 - 大氣氧化還導致甲烷濃度下降(甲烷被氧化),引發(fā)全球降溫(“休倫冰期”可能與此相關)。3. 生物與環(huán)境的協(xié)同演化

- 需氧生物(真核生物)在大氧化后逐漸興起,改變了海洋生態(tài),間接影響后期鐵礦類型(如生物作用參與的鐵循環(huán))。

總結與延伸

- BIFs是地球早期環(huán)境劇變的產物:其形成依賴海洋缺氧與光合產氧的微妙平衡,大氧化事件打破了這一平衡,最終導致BIFs退出歷史舞臺。

- 資源意義:全球90%以上的鐵礦資源來自BIFs,如澳大利亞哈默斯利盆地、中國鞍山鐵礦。

- 爭議與前沿:近年研究發(fā)現(xiàn),部分BIFs可能在局部缺氧環(huán)境中延續(xù)至元古宙中期,暗示GOE可能是多階段過程。

通過大氧化理論,我們不僅揭示了鐵礦的成因,還理解了生命活動如何重塑地球環(huán)境,這一過程至今仍在影響礦產資源的分布。

C. 最新研究:西澳鐵礦形成的理論

澳洲發(fā)現(xiàn)世界上最大鐵礦!價值5.7萬億美元,或徹底改寫地球歷史。

西澳大利亞發(fā)現(xiàn)的巨型鐵礦

? 位置與規(guī)模:

位于西澳大利亞的哈默斯利地區(qū),儲量達550億噸,估值約5.7萬億美元,是地球上已知的最大鐵礦床。

? 對比:

其儲量是全球第二大鐵礦(巴西卡拉加斯鐵礦)的近8倍,價值相當于蘋果公司市值的兩倍。

鐵礦形成時間的顛覆性發(fā)現(xiàn)

? 傳統(tǒng)認知:

此前,地質學界普遍認為,地球上所有大型鐵礦床都形成于大約22億年前的“大氧化事件”期間。

? 新發(fā)現(xiàn):

澳大利亞珀斯科廷大學的科研團隊通過鈾-鉛同位素定年技術發(fā)現(xiàn),哈默斯利鐵礦形成于14億年前,比傳統(tǒng)認知晚了整整8億年。

鐵礦形成的新理論

? 超大陸裂解的影響:

哈默斯利鐵礦的形成與哥倫比亞超大陸的裂解密切相關。超大陸的運動為鐵礦形成提供了必要的能量和流體循環(huán)條件。

? 多因素協(xié)同作用:

與傳統(tǒng)單一的"大氧化事件"沉淀理論不同,新理論揭示了一個更為復雜的多重地質過程:

1. 板塊構造活動:

構造運動創(chuàng)造了有利于鐵礦形成的環(huán)境。當澳大利亞板塊在14億年前經歷哥倫比亞超大陸的裂解時,巨大的構造運動為整個克拉通地區(qū)提供了充足的能量,創(chuàng)造了有利于鐵礦形成的構造環(huán)境。

2. 熱液活動:

高溫礦化流體沿著構造裂隙運移,促進了鐵礦物的富集。這些富含礦物質的熱液不僅帶來了新的鐵質物質,還促進了原有鐵礦物的重新結晶和富集,將原本30%的鐵含量提升到了60%以上。

3. 火山活動:

火山噴發(fā)提供了熱源,其產物與周圍巖石反應,促進了鐵礦物的轉化。火山噴發(fā)不僅提供了額外的熱源,其產物還與周圍巖石發(fā)生反應,促進了鐵礦物的轉化。研究發(fā)現(xiàn)火山巖的存在與高品位礦體密切相關。

4. 化學風化作用:

地表和地下水的長期作用進一步富集了鐵元素。地表和地下水的長期作用持續(xù)改造著礦床,淋濾出不需要的元素,進一步富集了鐵元素,最終形成了我們今天看到的世界級巨型鐵礦床。

啟示與未來展望

認知空白:

這一發(fā)現(xiàn)表明,我們對地球的認知仍然存在巨大空白。

科技進步的重要性:

科技進步能夠幫助我們重新認識已知事物。

資源勘探新方向:

未來找礦工作應重點關注與超大陸運動相關的構造帶,特別是經歷過強烈熱液活動和后期改造的區(qū)域。

研究成果

? 相關論文于2024年7月發(fā)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

聲明:本文系轉載自互聯(lián)網,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自行核實相關內容。若對該稿件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質疑,請立即與鐵甲網聯(lián)系,本網將迅速給您回應并做處理,再次感謝您的閱讀與關注。

相關文章
我要評論
表情
歡迎關注我們的公眾微信